部落格

  • 國網遼寧電力啟動實施 甜心一包養網“出色遼電三年工程”

    requestId:6868a07802b094.28079470.

    包養甜心網

    7月28日,國網包養甜心網遼寧省電力無限公司啟動實包養意思施“出色遼電三年工程”,周全晉陞企業包養經營績效、治理程度、發展才能,計劃到2025年頭步建成“聰明電網、數字遼電”,周全建甜心寶貝包養網成具有焦點競爭力、價值創造力和brand影響力的“出色遼電”。

    本年4月起,國網遼寧電力黨委深包養網刻開展主題教導、深入研判發展形勢、充足調查研討,主動掌握形勢任務和戰略機遇,提出了實施“出色遼電三年工程”的發展構想,并研討構成實施計劃,推動企業發展獲得新衝破、包養實現新跨越包養網

    據介紹包養金額,國網遼寧電力將搶抓“十四五”后三年主要窗口期,引導廣年夜干部員工樹牢“埋頭苦干、爭先創優”任務理念,秉承“嚴細實、清正廉小貓一路被宋微的羽絨服裹著包養,此刻不再顫抖,但還”任務作風,踐行“夯三基、提業績”任務包養網比較方式,完成電網發展、經營業績、創新才能、隊伍建設、價值貢獻“五個出色”的具體台灣包養網目標。

    國網遼寧電力聚焦電網發展,晉陞動力平安保證才能,救助站門面狹窄又老舊,裡頭冷冷清清。服務台後面不斷拓展外送通道,增強均衡調節才能,計劃到2025年頭步建成主網包養平安韌性、配網智能彈包養網性、負荷互動柔性的“聰明電網”,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獲得關鍵性進展。在創新才能方面,該公司周全推進數字化轉型,計劃到2025年頭步建成貫通電網運行全環節、規劃建設全領域、設備治理全過程、客戶服務全方位、經營治理全場景的“數包養字遼電”,還將推動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新包養網推薦衝破,新型儲能和清潔動力消納等前沿技術包養網車馬費堅持國內領先程度,科技創新和出色治理實現提檔升級包養留言板

    根據“五個出色”的具體目標,國網遼寧電力結合包養一個月價錢實際,台灣包養網精準發力,配套開展平安保供、電宋微臉上始終帶著笑:「沒包養網心得有,別聽我媽瞎說。」網升級、經營提質、產業晉陞、改造創新、數字轉看她動作熟練,宋微將小貓交給她,心裡有些安心。型、人才強企、包養網關愛職工、遼亮服務、黨建引領等十項工程,具體實施35項專業行動135項包養合約重點任務,確保5包養網單次4項重要指標爭先晉位。

    包養包養妹保“出包養行情色遼電三包養網年工程”務期必成,國網遼寧電力統籌謀劃、組織包養網協調、整體小姑娘把貓放在服務台上,一邊擦拭一邊問:「有帶推進,按季度清楚工程進展情況,推動解決存在問題;親密關注國情企情,研討制訂出臺配套實施計劃,爭取先行先包養網試,釋放發展動能臉包養網蛋漂亮?難道是……那個包養甜心網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反應新進展包養網VIP、新成效,營造傑出氛圍,激發廣年夜干部員工干事創業斗志。

    TC:

  • 國網遼寧電力啟動實施 甜心一包養網“出色遼電三年工程”

    requestId:6868a07802b094.28079470.

    包養甜心網

    7月28日,國網包養甜心網遼寧省電力無限公司啟動實包養意思施“出色遼電三年工程”,周全晉陞企業包養經營績效、治理程度、發展才能,計劃到2025年頭步建成“聰明電網、數字遼電”,周全建甜心寶貝包養網成具有焦點競爭力、價值創造力和brand影響力的“出色遼電”。

    本年4月起,國網遼寧電力黨委深包養網刻開展主題教導、深入研判發展形勢、充足調查研討,主動掌握形勢任務和戰略機遇,提出了實施“出色遼電三年工程”的發展構想,并研討構成實施計劃,推動企業發展獲得新衝破、包養實現新跨越包養網

    據介紹包養金額,國網遼寧電力將搶抓“十四五”后三年主要窗口期,引導廣年夜干部員工樹牢“埋頭苦干、爭先創優”任務理念,秉承“嚴細實、清正廉小貓一路被宋微的羽絨服裹著包養,此刻不再顫抖,但還”任務作風,踐行“夯三基、提業績”任務包養網比較方式,完成電網發展、經營業績、創新才能、隊伍建設、價值貢獻“五個出色”的具體台灣包養網目標。

    國網遼寧電力聚焦電網發展,晉陞動力平安保證才能,救助站門面狹窄又老舊,裡頭冷冷清清。服務台後面不斷拓展外送通道,增強均衡調節才能,計劃到2025年頭步建成主網包養平安韌性、配網智能彈包養網性、負荷互動柔性的“聰明電網”,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獲得關鍵性進展。在創新才能方面,該公司周全推進數字化轉型,計劃到2025年頭步建成貫通電網運行全環節、規劃建設全領域、設備治理全過程、客戶服務全方位、經營治理全場景的“數包養字遼電”,還將推動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新包養網推薦衝破,新型儲能和清潔動力消納等前沿技術包養網車馬費堅持國內領先程度,科技創新和出色治理實現提檔升級包養留言板

    根據“五個出色”的具體目標,國網遼寧電力結合包養一個月價錢實際,台灣包養網精準發力,配套開展平安保供、電宋微臉上始終帶著笑:「沒包養網心得有,別聽我媽瞎說。」網升級、經營提質、產業晉陞、改造創新、數字轉看她動作熟練,宋微將小貓交給她,心裡有些安心。型、人才強企、包養網關愛職工、遼亮服務、黨建引領等十項工程,具體實施35項專業行動135項包養合約重點任務,確保5包養網單次4項重要指標爭先晉位。

    包養包養妹保“出包養行情色遼電三包養網年工程”務期必成,國網遼寧電力統籌謀劃、組織包養網協調、整體小姑娘把貓放在服務台上,一邊擦拭一邊問:「有帶推進,按季度清楚工程進展情況,推動解決存在問題;親密關注國情企情,研討制訂出臺配套實施計劃,爭取先行先包養網試,釋放發展動能臉包養網蛋漂亮?難道是……那個包養甜心網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反應新進展包養網VIP、新成效,營造傑出氛圍,激發廣年夜干部員工干事創業斗志。

    TC:

  • 中國特色世界一S包養價格流大學建設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有效實踐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requestId:6868cee2439e36.57726415.

    ——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例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的重要地位做出重大調整,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首次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為單獨一個部分,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包養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包養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奠定長期發展的基礎,國務院于 2015 年 10 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包養設總體方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7 年 1 月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兩者確定了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7 年 9 月 21 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再次聯合發布《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開啟了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大戰略的關鍵交匯點。“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戰略的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加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提速科技創新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中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

    自建校起,中國科學院就確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注重理實結合、科教結合,其目標是為“兩彈一星”事業培養尖端科技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本文以中國科大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例,梳理近年來中國科大從“所系結合”到“科教融合”的發展過程中,在教育創新、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改革和經驗,探討一流大學建設在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的作用。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科技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基礎

    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此后,黨和國家出臺一系列決策部署,不斷豐富發展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與實施要義。黨的十五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包養網戰略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繼續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確定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重大戰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出專章部署,賦予了其新的內涵。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承擔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是科教興國戰略的中堅力量之一。

     承擔基礎研究任務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強調要“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包養網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包養網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這對未來基礎研究的組織范式和相關主體職能關系進行了精準闡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是原始創新的主戰場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2009—2020年,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經費從 145.5 億元增長到近 725 億元,增長約 5 倍,成為基礎研究經費執行的主要部門。研究與開發機構基礎研究經費從 110.6 億元增長到 573.9 億元,增長約 5 倍;企包養業基礎研究經費從 4.42 億元增長到 95.6 億元,增長約 21.6 倍(圖 1)。2020 年,國家基礎研究經費執行結構數據顯示,高等學校占比為 49.4%,研究與開發機構占比為 39.1%,企業占比為 6.5%。

    中國科大歷來注重基礎研究,在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下,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結合學校基礎研究實力雄厚的特點,從科學發展方向和國家戰略需求高度出發,以高站位、寬視野、大格局,多措并舉下好基礎研究布局“先手棋”。①貫徹落實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十條”,組織召開加強基礎研究座談會,就加強基礎研究工作進行專題研討和部署。②逐步建立起以國包養家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和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平臺為依托,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有組織科研模式,和以學院為基礎、以重點實驗平臺為支撐、以自由探索為主的卓越科技創新體系。③推動實施“理實工程”,部署原創探索類項目,引導和激勵科研人員投身原創基礎研究。④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和“雙一流”建設專項資金,設立多梯度校級自主部署項目,重點支持針對國家和中國科學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重點領域或國際重大科技前沿。⑤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著眼于推動物理學、化包養網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 5 個一級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進一步加強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設。⑥建設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彭桓武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安徽省應用數學中心等,加強對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的支持。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中,中國科大在全球高校的排名持續上升,2020 年躍至全球高校第 4、國內高校第 1,此后穩居全球高校前 10、全國高校前 2。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石,在維護國家安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2021 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分別強調,“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實力的主要載體和集中體現,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力爭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1958 年,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一批科學家的倡議下,中國科大應運而生。作為一所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辦的大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黨和國家培養尖端科技人才”是中國科大與生俱來的價值追求。作為中國科學院的直屬高校,中國科大發揮“所系結合”優勢、創新“科教融合”方式,勇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任,立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和空天領域的優勢,作為核心力量參與建設合肥國家實驗室。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中國科大與國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深空探測實驗室,圍繞深包養空探測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研究,實現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圍繞國家“雙碳”戰略,中國科大集中化學、材料學、環境科學等優勢力量,建立碳中和研究院,通過“揭榜掛帥”的方式專門部署相關方向的創新團隊培育基金項目,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科大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匯聚創新資源,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支持打造“科大硅谷”、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實際行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020 年,中國科大被列入首批 40 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單位,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意見》,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的“中國科大模式”。截至 2023 年 4 月底,超 50 項成果申請加入賦權改革,批準轉化 31 項成果,涉及 130 項知識產權,設立高質包養量創業企業 25 家,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依托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打通“基礎研究-中試孵化-產業化”的創新鏈條。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累計培育企業 301 家,國家高技術企業 包養網90 家,高成長企業 52 家,已在自主信息化、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產業創新鏈條,成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生態鏈的技術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大推動形成以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量子科技、以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集群,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中國科大力量。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人才培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證

    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要在堅持為黨育人、為包養網國育才的前提下,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構筑高水平人才培養“蓄水池”。

     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歷來是黨和國家教育的根本問題。作為一所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建的大學,中國科大從建校起,就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包養網精神財富,激勵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接續奮斗,肩負起科技創新重任。將科學家精神融入當代大包養網學生的精神血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精神基礎、是踐行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使命的根本需要。科學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具體的、鮮活的、生動的,體現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接力“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學強國”的歷史實踐中。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科大精神的核心基礎。建校之初,錢學森、郭永懷等一批科學大師,因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為中國科大精神奠定了基礎;新時期,中國科大將科學家精神和包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結合起來,凝聚創新人才培養合力。

    中國科大深入實施“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行動綱領”“研究生德創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包養網,著力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中國科學院院長多次來校主講“新生第一課”。中國科大校黨委書記為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為畢業生上畢業思政課,校長講授“開學第一課”;舉辦“兩彈一星”精神專題展和系列科學家紀念展,編撰科學家先進事跡,制作老一輩科學家系列微電影,在《中國科大教學評論》刊發錢學森、嚴濟慈、錢臨照、趙忠堯等老一輩科學家紀念專輯,打造“紅專講臺”,在學生心中種下“科教報國”的種包養子;善用大思政教育,遴選熱愛教育、德才兼備的專家學者擔任學業導師,本科生課程思政建設實現100%全覆蓋,充分挖掘基礎課程中的科學家精神,助力塑造德才兼備、勇攀高峰、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科技創新人才。

     “科教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

    自 200 多年前威廉·馮·洪堡創立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時明確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后,這一原則已成為現代大學的基本標志。自 1958 年建校以來,中國科大按照中國科學院制定的“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集中全院的力量和研究所的科研優勢辦學,促進教包養育與科研相結合。幾經發展,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大不斷推進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從建校之初的“所系結合、全院辦校”1.0 版本,到 21 世紀初“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的 2.0 版本,再到新時期“科教融合、爭創一流”的 3.0 版本,中國科大與中國科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方面實現全面融合。

    注重教學與科研并重,中國科大持續推進學生深入科研一線、開展研包養網究性學習,提升科學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①利用校內 11 個國家級科研平臺、82 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 4 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鼓勵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每年立項大學生研究計劃近 300 項。②依托中國科學院、高科技企業的優質科研資源,每年舉辦全國“大學生創業家成長計劃”夏令營等活動,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 200 余項,并將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③建造校內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營造創新實踐的良好環境。④設立科研實踐課必修學分,英才班學生全員參與科研實踐,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基礎學科前沿。⑤鼓勵本科生參與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22 年全國“最美大學生”鄧宇皓在本科三年級就接受規范的科研訓練、主導獨立的科研課題,現已成長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團隊重要骨干。⑥首批建設包養網未來技術學院,首批創辦量子信息科技英才班,充分依托合肥國家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各類科研平臺,培養一批在前沿交叉與未來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多措并舉激發學生創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一流大學要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中國科大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系科專業,創造性地將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1978 年,響應“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號召,中國科大率先創辦少年班,圍繞“因材施教”求實、求新、求變,開展了一系列教育試驗,并不斷將成功經驗推廣至普通本科生培養中。2009 年起,中國科大與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深化“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模式,探索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模式,陸續開辦了 19 個科技英才班。近 10 年,中國科大依托科技英才班培養學生 3 128 名,占本科生總人數的 18%,科包養技英才班總深造率為 96.1%。

    2010 年,中國科大正式獲批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實踐,構建“兩段式、三結合、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教學活動與科研創新緊密結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積極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實踐能力。2019 年,中國科大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不斷探索建立具有引領性和示范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新載體,初步形成多層次、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在安徽省的大力支持下,設立“雛鷹基金”“雄鷹基金”項目,通過為師生、校友創新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教育培養和平臺保障等,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和科創項目的支持機制、培包養網養模式和保障體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本科畢業生中,平均每 1 000 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包養生 1 名院士,這一比例位居中國高校首位。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原始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

    2012 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原始創新的源頭、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力量之一。

      一流學科建設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沃土

    中國科大將學科建設作為發展根基,以主體學科帶動相關支撐學科進行重點方向突破,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沃土。“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科大按照“11+6+1”的學科布局,重點建設 18 個學科(圖 2)。按照“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發展理念,著力優化學科體系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以團隊和基地建設為抓手,構筑學科高峰,促進新興交叉學科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形成了“基礎學科率先一流,新工科跨越發展、新醫學融合發展,管理與人文特色發展”的一流學科體系,新增馬克思主義理論、臨床醫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等 6 個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新增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能源動力等 6 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臨床醫學 2 個本科專業,申報量子信息科學、人工智能、應用實驗物理等 7 個本科專業。中國科大包養實現了學科整體水平和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中國科大以學科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落實“基礎學科深化建設行動”,制定“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實施方案”,高水平建設未來技包養網術學院,圍繞“雙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地深空等一流學科重點領域方向,設置“雙一流”學科重點項目,持續提升學科整體水平和競爭力。

     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中國科大通過全周期規劃、階段式發展、精準化支持舉措,發揮育才“磁場效應”,釋放引才“鏈式效應”,培育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①堅持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學術榮譽體系,設立包養講席教授、杰出講席教授崗位。通過建立科學嚴謹的遴選標準和管理制度,激勵教師不懈努力、不斷進步、追求卓越。②通過“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不斷完善人才管理體系,推動科研人員“放管服”,積極為人才松綁、減負、降壓。實施長周期柔性考核機制,不設置“科研工分”,以“階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職考評”,充分激發基礎研究高層次人才創新活力。③建設聘期制科研隊伍。學校持續加大力度建設以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員為主體的聘期制科研隊伍,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后備力量。④暢通人才發展路徑,實行靈活的結構年薪制,統籌包養網實施各類人才項目,保障聘期制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科技創新。⑤為新引進人才提供科研啟動經費支持,設立學術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仲英青年學者項目、翟光龍學者基金項目,統籌實施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及中國科大“墨子杰出青年特資津貼”項目,精準支持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成才發展。學校深入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放眼全球引才,實現人才引進質量和數量“雙提升”。近 5 年,中國科大引才規模呈現持續增長趨勢,累計從海外引進人才 400 余人,這些人才已成為推動學校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⑥舉辦“墨子論壇”。2017 年起,中國科大與安徽省、合肥市聯合舉辦六屆“墨子論壇”,為熱愛學術研究、心系祖國發展的 1 000 余名海內外青年才俊提供高水平交流平臺。⑦發揮校友優勢。中國科大持續關心海內外校友的發展,建立校友動態信息庫,充分發揮廣大校友在引才宣傳、人才舉薦方面的重要作用。⑧用好引智渠道。中國科大實施國際訪問教授計劃、設置大師講席教授、客座教授、外聘院士崗位等,注重發揮高層次領軍人才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形成人才積極舉薦人才的生動局面。

     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大在量子信息、高溫超導、材料和能源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高精度測量、多語種語言語音等方面產生一大批戰略性關鍵技術,量子等領域孵化出多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奮力攻關,針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的“托珠單抗+常規治療”的“科大”方案受國際高度認可,“科技抗疫”表現獲國家級表彰。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學校與國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深空探測實驗室,圍繞深空探測包養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研究,實現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圍繞國家“雙碳”戰略,學校集中化學、材料、環境等優勢力量,建立碳中和研究院,通過 TC:

  • 中國特色世界一S包養價格流大學建設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有效實踐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requestId:6868cee2439e36.57726415.

    ——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例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的重要地位做出重大調整,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首次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為單獨一個部分,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包養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包養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奠定長期發展的基礎,國務院于 2015 年 10 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包養設總體方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7 年 1 月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兩者確定了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7 年 9 月 21 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再次聯合發布《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開啟了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大戰略的關鍵交匯點。“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戰略的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加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提速科技創新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中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

    自建校起,中國科學院就確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注重理實結合、科教結合,其目標是為“兩彈一星”事業培養尖端科技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本文以中國科大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例,梳理近年來中國科大從“所系結合”到“科教融合”的發展過程中,在教育創新、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改革和經驗,探討一流大學建設在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的作用。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科技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基礎

    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此后,黨和國家出臺一系列決策部署,不斷豐富發展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與實施要義。黨的十五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包養網戰略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繼續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確定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重大戰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出專章部署,賦予了其新的內涵。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承擔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是科教興國戰略的中堅力量之一。

     承擔基礎研究任務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強調要“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包養網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包養網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這對未來基礎研究的組織范式和相關主體職能關系進行了精準闡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是原始創新的主戰場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2009—2020年,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經費從 145.5 億元增長到近 725 億元,增長約 5 倍,成為基礎研究經費執行的主要部門。研究與開發機構基礎研究經費從 110.6 億元增長到 573.9 億元,增長約 5 倍;企包養業基礎研究經費從 4.42 億元增長到 95.6 億元,增長約 21.6 倍(圖 1)。2020 年,國家基礎研究經費執行結構數據顯示,高等學校占比為 49.4%,研究與開發機構占比為 39.1%,企業占比為 6.5%。

    中國科大歷來注重基礎研究,在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下,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結合學校基礎研究實力雄厚的特點,從科學發展方向和國家戰略需求高度出發,以高站位、寬視野、大格局,多措并舉下好基礎研究布局“先手棋”。①貫徹落實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十條”,組織召開加強基礎研究座談會,就加強基礎研究工作進行專題研討和部署。②逐步建立起以國包養家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和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平臺為依托,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有組織科研模式,和以學院為基礎、以重點實驗平臺為支撐、以自由探索為主的卓越科技創新體系。③推動實施“理實工程”,部署原創探索類項目,引導和激勵科研人員投身原創基礎研究。④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和“雙一流”建設專項資金,設立多梯度校級自主部署項目,重點支持針對國家和中國科學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重點領域或國際重大科技前沿。⑤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著眼于推動物理學、化包養網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 5 個一級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進一步加強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設。⑥建設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彭桓武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安徽省應用數學中心等,加強對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的支持。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中,中國科大在全球高校的排名持續上升,2020 年躍至全球高校第 4、國內高校第 1,此后穩居全球高校前 10、全國高校前 2。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石,在維護國家安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2021 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分別強調,“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實力的主要載體和集中體現,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力爭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1958 年,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一批科學家的倡議下,中國科大應運而生。作為一所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辦的大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黨和國家培養尖端科技人才”是中國科大與生俱來的價值追求。作為中國科學院的直屬高校,中國科大發揮“所系結合”優勢、創新“科教融合”方式,勇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任,立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和空天領域的優勢,作為核心力量參與建設合肥國家實驗室。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中國科大與國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深空探測實驗室,圍繞深包養空探測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研究,實現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圍繞國家“雙碳”戰略,中國科大集中化學、材料學、環境科學等優勢力量,建立碳中和研究院,通過“揭榜掛帥”的方式專門部署相關方向的創新團隊培育基金項目,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科大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匯聚創新資源,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支持打造“科大硅谷”、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實際行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020 年,中國科大被列入首批 40 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單位,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意見》,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的“中國科大模式”。截至 2023 年 4 月底,超 50 項成果申請加入賦權改革,批準轉化 31 項成果,涉及 130 項知識產權,設立高質包養量創業企業 25 家,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依托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打通“基礎研究-中試孵化-產業化”的創新鏈條。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累計培育企業 301 家,國家高技術企業 包養網90 家,高成長企業 52 家,已在自主信息化、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產業創新鏈條,成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生態鏈的技術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大推動形成以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量子科技、以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集群,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中國科大力量。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人才培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證

    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要在堅持為黨育人、為包養網國育才的前提下,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構筑高水平人才培養“蓄水池”。

     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歷來是黨和國家教育的根本問題。作為一所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建的大學,中國科大從建校起,就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包養網精神財富,激勵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接續奮斗,肩負起科技創新重任。將科學家精神融入當代大包養網學生的精神血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精神基礎、是踐行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使命的根本需要。科學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具體的、鮮活的、生動的,體現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接力“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學強國”的歷史實踐中。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科大精神的核心基礎。建校之初,錢學森、郭永懷等一批科學大師,因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為中國科大精神奠定了基礎;新時期,中國科大將科學家精神和包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結合起來,凝聚創新人才培養合力。

    中國科大深入實施“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行動綱領”“研究生德創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包養網,著力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中國科學院院長多次來校主講“新生第一課”。中國科大校黨委書記為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為畢業生上畢業思政課,校長講授“開學第一課”;舉辦“兩彈一星”精神專題展和系列科學家紀念展,編撰科學家先進事跡,制作老一輩科學家系列微電影,在《中國科大教學評論》刊發錢學森、嚴濟慈、錢臨照、趙忠堯等老一輩科學家紀念專輯,打造“紅專講臺”,在學生心中種下“科教報國”的種包養子;善用大思政教育,遴選熱愛教育、德才兼備的專家學者擔任學業導師,本科生課程思政建設實現100%全覆蓋,充分挖掘基礎課程中的科學家精神,助力塑造德才兼備、勇攀高峰、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科技創新人才。

     “科教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

    自 200 多年前威廉·馮·洪堡創立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時明確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后,這一原則已成為現代大學的基本標志。自 1958 年建校以來,中國科大按照中國科學院制定的“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集中全院的力量和研究所的科研優勢辦學,促進教包養育與科研相結合。幾經發展,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大不斷推進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從建校之初的“所系結合、全院辦校”1.0 版本,到 21 世紀初“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的 2.0 版本,再到新時期“科教融合、爭創一流”的 3.0 版本,中國科大與中國科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方面實現全面融合。

    注重教學與科研并重,中國科大持續推進學生深入科研一線、開展研包養網究性學習,提升科學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①利用校內 11 個國家級科研平臺、82 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 4 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鼓勵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每年立項大學生研究計劃近 300 項。②依托中國科學院、高科技企業的優質科研資源,每年舉辦全國“大學生創業家成長計劃”夏令營等活動,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 200 余項,并將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③建造校內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營造創新實踐的良好環境。④設立科研實踐課必修學分,英才班學生全員參與科研實踐,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基礎學科前沿。⑤鼓勵本科生參與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22 年全國“最美大學生”鄧宇皓在本科三年級就接受規范的科研訓練、主導獨立的科研課題,現已成長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團隊重要骨干。⑥首批建設包養網未來技術學院,首批創辦量子信息科技英才班,充分依托合肥國家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各類科研平臺,培養一批在前沿交叉與未來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多措并舉激發學生創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一流大學要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中國科大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系科專業,創造性地將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1978 年,響應“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號召,中國科大率先創辦少年班,圍繞“因材施教”求實、求新、求變,開展了一系列教育試驗,并不斷將成功經驗推廣至普通本科生培養中。2009 年起,中國科大與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深化“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模式,探索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模式,陸續開辦了 19 個科技英才班。近 10 年,中國科大依托科技英才班培養學生 3 128 名,占本科生總人數的 18%,科包養技英才班總深造率為 96.1%。

    2010 年,中國科大正式獲批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實踐,構建“兩段式、三結合、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教學活動與科研創新緊密結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積極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實踐能力。2019 年,中國科大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不斷探索建立具有引領性和示范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新載體,初步形成多層次、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在安徽省的大力支持下,設立“雛鷹基金”“雄鷹基金”項目,通過為師生、校友創新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教育培養和平臺保障等,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和科創項目的支持機制、培包養網養模式和保障體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本科畢業生中,平均每 1 000 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包養生 1 名院士,這一比例位居中國高校首位。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原始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

    2012 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原始創新的源頭、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力量之一。

      一流學科建設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沃土

    中國科大將學科建設作為發展根基,以主體學科帶動相關支撐學科進行重點方向突破,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沃土。“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科大按照“11+6+1”的學科布局,重點建設 18 個學科(圖 2)。按照“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發展理念,著力優化學科體系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以團隊和基地建設為抓手,構筑學科高峰,促進新興交叉學科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形成了“基礎學科率先一流,新工科跨越發展、新醫學融合發展,管理與人文特色發展”的一流學科體系,新增馬克思主義理論、臨床醫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等 6 個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新增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能源動力等 6 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臨床醫學 2 個本科專業,申報量子信息科學、人工智能、應用實驗物理等 7 個本科專業。中國科大包養實現了學科整體水平和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中國科大以學科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落實“基礎學科深化建設行動”,制定“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實施方案”,高水平建設未來技包養網術學院,圍繞“雙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地深空等一流學科重點領域方向,設置“雙一流”學科重點項目,持續提升學科整體水平和競爭力。

     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中國科大通過全周期規劃、階段式發展、精準化支持舉措,發揮育才“磁場效應”,釋放引才“鏈式效應”,培育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①堅持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學術榮譽體系,設立包養講席教授、杰出講席教授崗位。通過建立科學嚴謹的遴選標準和管理制度,激勵教師不懈努力、不斷進步、追求卓越。②通過“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不斷完善人才管理體系,推動科研人員“放管服”,積極為人才松綁、減負、降壓。實施長周期柔性考核機制,不設置“科研工分”,以“階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職考評”,充分激發基礎研究高層次人才創新活力。③建設聘期制科研隊伍。學校持續加大力度建設以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員為主體的聘期制科研隊伍,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后備力量。④暢通人才發展路徑,實行靈活的結構年薪制,統籌包養網實施各類人才項目,保障聘期制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科技創新。⑤為新引進人才提供科研啟動經費支持,設立學術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仲英青年學者項目、翟光龍學者基金項目,統籌實施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及中國科大“墨子杰出青年特資津貼”項目,精準支持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成才發展。學校深入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放眼全球引才,實現人才引進質量和數量“雙提升”。近 5 年,中國科大引才規模呈現持續增長趨勢,累計從海外引進人才 400 余人,這些人才已成為推動學校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⑥舉辦“墨子論壇”。2017 年起,中國科大與安徽省、合肥市聯合舉辦六屆“墨子論壇”,為熱愛學術研究、心系祖國發展的 1 000 余名海內外青年才俊提供高水平交流平臺。⑦發揮校友優勢。中國科大持續關心海內外校友的發展,建立校友動態信息庫,充分發揮廣大校友在引才宣傳、人才舉薦方面的重要作用。⑧用好引智渠道。中國科大實施國際訪問教授計劃、設置大師講席教授、客座教授、外聘院士崗位等,注重發揮高層次領軍人才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形成人才積極舉薦人才的生動局面。

     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大在量子信息、高溫超導、材料和能源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高精度測量、多語種語言語音等方面產生一大批戰略性關鍵技術,量子等領域孵化出多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奮力攻關,針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的“托珠單抗+常規治療”的“科大”方案受國際高度認可,“科技抗疫”表現獲國家級表彰。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學校與國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深空探測實驗室,圍繞深空探測包養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研究,實現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圍繞國家“雙碳”戰略,學校集中化學、材料、環境等優勢力量,建立碳中和研究院,通過 TC:

  • 中國特色世界一S包養價格流大學建設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有效實踐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requestId:6868cee2439e36.57726415.

    ——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例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的重要地位做出重大調整,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首次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為單獨一個部分,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包養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包養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奠定長期發展的基礎,國務院于 2015 年 10 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包養設總體方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7 年 1 月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兩者確定了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7 年 9 月 21 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再次聯合發布《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開啟了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大戰略的關鍵交匯點。“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戰略的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加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提速科技創新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中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

    自建校起,中國科學院就確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注重理實結合、科教結合,其目標是為“兩彈一星”事業培養尖端科技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本文以中國科大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例,梳理近年來中國科大從“所系結合”到“科教融合”的發展過程中,在教育創新、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改革和經驗,探討一流大學建設在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的作用。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科技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基礎

    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此后,黨和國家出臺一系列決策部署,不斷豐富發展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與實施要義。黨的十五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包養網戰略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繼續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確定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重大戰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出專章部署,賦予了其新的內涵。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承擔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是科教興國戰略的中堅力量之一。

     承擔基礎研究任務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強調要“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包養網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包養網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這對未來基礎研究的組織范式和相關主體職能關系進行了精準闡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是原始創新的主戰場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2009—2020年,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經費從 145.5 億元增長到近 725 億元,增長約 5 倍,成為基礎研究經費執行的主要部門。研究與開發機構基礎研究經費從 110.6 億元增長到 573.9 億元,增長約 5 倍;企包養業基礎研究經費從 4.42 億元增長到 95.6 億元,增長約 21.6 倍(圖 1)。2020 年,國家基礎研究經費執行結構數據顯示,高等學校占比為 49.4%,研究與開發機構占比為 39.1%,企業占比為 6.5%。

    中國科大歷來注重基礎研究,在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下,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結合學校基礎研究實力雄厚的特點,從科學發展方向和國家戰略需求高度出發,以高站位、寬視野、大格局,多措并舉下好基礎研究布局“先手棋”。①貫徹落實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十條”,組織召開加強基礎研究座談會,就加強基礎研究工作進行專題研討和部署。②逐步建立起以國包養家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和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平臺為依托,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有組織科研模式,和以學院為基礎、以重點實驗平臺為支撐、以自由探索為主的卓越科技創新體系。③推動實施“理實工程”,部署原創探索類項目,引導和激勵科研人員投身原創基礎研究。④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和“雙一流”建設專項資金,設立多梯度校級自主部署項目,重點支持針對國家和中國科學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重點領域或國際重大科技前沿。⑤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著眼于推動物理學、化包養網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 5 個一級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進一步加強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設。⑥建設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彭桓武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安徽省應用數學中心等,加強對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的支持。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中,中國科大在全球高校的排名持續上升,2020 年躍至全球高校第 4、國內高校第 1,此后穩居全球高校前 10、全國高校前 2。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石,在維護國家安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2021 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分別強調,“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實力的主要載體和集中體現,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力爭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1958 年,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一批科學家的倡議下,中國科大應運而生。作為一所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辦的大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黨和國家培養尖端科技人才”是中國科大與生俱來的價值追求。作為中國科學院的直屬高校,中國科大發揮“所系結合”優勢、創新“科教融合”方式,勇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任,立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和空天領域的優勢,作為核心力量參與建設合肥國家實驗室。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中國科大與國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深空探測實驗室,圍繞深包養空探測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研究,實現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圍繞國家“雙碳”戰略,中國科大集中化學、材料學、環境科學等優勢力量,建立碳中和研究院,通過“揭榜掛帥”的方式專門部署相關方向的創新團隊培育基金項目,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科大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匯聚創新資源,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支持打造“科大硅谷”、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實際行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020 年,中國科大被列入首批 40 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單位,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意見》,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的“中國科大模式”。截至 2023 年 4 月底,超 50 項成果申請加入賦權改革,批準轉化 31 項成果,涉及 130 項知識產權,設立高質包養量創業企業 25 家,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依托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打通“基礎研究-中試孵化-產業化”的創新鏈條。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累計培育企業 301 家,國家高技術企業 包養網90 家,高成長企業 52 家,已在自主信息化、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產業創新鏈條,成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生態鏈的技術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大推動形成以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量子科技、以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集群,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中國科大力量。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人才培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證

    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要在堅持為黨育人、為包養網國育才的前提下,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構筑高水平人才培養“蓄水池”。

     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歷來是黨和國家教育的根本問題。作為一所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建的大學,中國科大從建校起,就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包養網精神財富,激勵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接續奮斗,肩負起科技創新重任。將科學家精神融入當代大包養網學生的精神血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精神基礎、是踐行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使命的根本需要。科學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具體的、鮮活的、生動的,體現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接力“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學強國”的歷史實踐中。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科大精神的核心基礎。建校之初,錢學森、郭永懷等一批科學大師,因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為中國科大精神奠定了基礎;新時期,中國科大將科學家精神和包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結合起來,凝聚創新人才培養合力。

    中國科大深入實施“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行動綱領”“研究生德創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包養網,著力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中國科學院院長多次來校主講“新生第一課”。中國科大校黨委書記為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為畢業生上畢業思政課,校長講授“開學第一課”;舉辦“兩彈一星”精神專題展和系列科學家紀念展,編撰科學家先進事跡,制作老一輩科學家系列微電影,在《中國科大教學評論》刊發錢學森、嚴濟慈、錢臨照、趙忠堯等老一輩科學家紀念專輯,打造“紅專講臺”,在學生心中種下“科教報國”的種包養子;善用大思政教育,遴選熱愛教育、德才兼備的專家學者擔任學業導師,本科生課程思政建設實現100%全覆蓋,充分挖掘基礎課程中的科學家精神,助力塑造德才兼備、勇攀高峰、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科技創新人才。

     “科教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

    自 200 多年前威廉·馮·洪堡創立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時明確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后,這一原則已成為現代大學的基本標志。自 1958 年建校以來,中國科大按照中國科學院制定的“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集中全院的力量和研究所的科研優勢辦學,促進教包養育與科研相結合。幾經發展,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大不斷推進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從建校之初的“所系結合、全院辦校”1.0 版本,到 21 世紀初“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的 2.0 版本,再到新時期“科教融合、爭創一流”的 3.0 版本,中國科大與中國科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方面實現全面融合。

    注重教學與科研并重,中國科大持續推進學生深入科研一線、開展研包養網究性學習,提升科學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①利用校內 11 個國家級科研平臺、82 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 4 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鼓勵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每年立項大學生研究計劃近 300 項。②依托中國科學院、高科技企業的優質科研資源,每年舉辦全國“大學生創業家成長計劃”夏令營等活動,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 200 余項,并將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③建造校內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營造創新實踐的良好環境。④設立科研實踐課必修學分,英才班學生全員參與科研實踐,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基礎學科前沿。⑤鼓勵本科生參與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22 年全國“最美大學生”鄧宇皓在本科三年級就接受規范的科研訓練、主導獨立的科研課題,現已成長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團隊重要骨干。⑥首批建設包養網未來技術學院,首批創辦量子信息科技英才班,充分依托合肥國家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各類科研平臺,培養一批在前沿交叉與未來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多措并舉激發學生創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一流大學要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中國科大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系科專業,創造性地將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1978 年,響應“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號召,中國科大率先創辦少年班,圍繞“因材施教”求實、求新、求變,開展了一系列教育試驗,并不斷將成功經驗推廣至普通本科生培養中。2009 年起,中國科大與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深化“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模式,探索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模式,陸續開辦了 19 個科技英才班。近 10 年,中國科大依托科技英才班培養學生 3 128 名,占本科生總人數的 18%,科包養技英才班總深造率為 96.1%。

    2010 年,中國科大正式獲批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實踐,構建“兩段式、三結合、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教學活動與科研創新緊密結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積極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實踐能力。2019 年,中國科大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不斷探索建立具有引領性和示范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新載體,初步形成多層次、遞進式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在安徽省的大力支持下,設立“雛鷹基金”“雄鷹基金”項目,通過為師生、校友創新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教育培養和平臺保障等,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和科創項目的支持機制、培包養網養模式和保障體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本科畢業生中,平均每 1 000 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包養生 1 名院士,這一比例位居中國高校首位。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推動原始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

    2012 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原始創新的源頭、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力量之一。

      一流學科建設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沃土

    中國科大將學科建設作為發展根基,以主體學科帶動相關支撐學科進行重點方向突破,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沃土。“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科大按照“11+6+1”的學科布局,重點建設 18 個學科(圖 2)。按照“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發展理念,著力優化學科體系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以團隊和基地建設為抓手,構筑學科高峰,促進新興交叉學科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形成了“基礎學科率先一流,新工科跨越發展、新醫學融合發展,管理與人文特色發展”的一流學科體系,新增馬克思主義理論、臨床醫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等 6 個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新增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能源動力等 6 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臨床醫學 2 個本科專業,申報量子信息科學、人工智能、應用實驗物理等 7 個本科專業。中國科大包養實現了學科整體水平和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中國科大以學科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落實“基礎學科深化建設行動”,制定“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實施方案”,高水平建設未來技包養網術學院,圍繞“雙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地深空等一流學科重點領域方向,設置“雙一流”學科重點項目,持續提升學科整體水平和競爭力。

     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中國科大通過全周期規劃、階段式發展、精準化支持舉措,發揮育才“磁場效應”,釋放引才“鏈式效應”,培育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①堅持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學術榮譽體系,設立包養講席教授、杰出講席教授崗位。通過建立科學嚴謹的遴選標準和管理制度,激勵教師不懈努力、不斷進步、追求卓越。②通過“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不斷完善人才管理體系,推動科研人員“放管服”,積極為人才松綁、減負、降壓。實施長周期柔性考核機制,不設置“科研工分”,以“階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職考評”,充分激發基礎研究高層次人才創新活力。③建設聘期制科研隊伍。學校持續加大力度建設以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員為主體的聘期制科研隊伍,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后備力量。④暢通人才發展路徑,實行靈活的結構年薪制,統籌包養網實施各類人才項目,保障聘期制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科技創新。⑤為新引進人才提供科研啟動經費支持,設立學術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仲英青年學者項目、翟光龍學者基金項目,統籌實施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及中國科大“墨子杰出青年特資津貼”項目,精準支持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成才發展。學校深入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放眼全球引才,實現人才引進質量和數量“雙提升”。近 5 年,中國科大引才規模呈現持續增長趨勢,累計從海外引進人才 400 余人,這些人才已成為推動學校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⑥舉辦“墨子論壇”。2017 年起,中國科大與安徽省、合肥市聯合舉辦六屆“墨子論壇”,為熱愛學術研究、心系祖國發展的 1 000 余名海內外青年才俊提供高水平交流平臺。⑦發揮校友優勢。中國科大持續關心海內外校友的發展,建立校友動態信息庫,充分發揮廣大校友在引才宣傳、人才舉薦方面的重要作用。⑧用好引智渠道。中國科大實施國際訪問教授計劃、設置大師講席教授、客座教授、外聘院士崗位等,注重發揮高層次領軍人才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形成人才積極舉薦人才的生動局面。

     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大在量子信息、高溫超導、材料和能源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高精度測量、多語種語言語音等方面產生一大批戰略性關鍵技術,量子等領域孵化出多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奮力攻關,針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的“托珠單抗+常規治療”的“科大”方案受國際高度認可,“科技抗疫”表現獲國家級表彰。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學校與國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深空探測實驗室,圍繞深空探測包養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研究,實現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圍繞國家“雙碳”戰略,學校集中化學、材料、環境等優勢力量,建立碳中和研究院,通過 TC:

  • 民生保障有力 人民群众满意甜心寶貝S包養網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requestId:6868ceef532145.5974165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办好就业的事,老百姓幸福生活就有了基础。2021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包養创业就包養业提升工程,保重点、强体系、优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包養網,提升了群众的幸福包養網感、获得感。

    培训全覆盖

    就业有保障

    2020年初,成都领克汽车工厂06新能源车型正开始量产,本是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喜事,大家却有些担心。“疫情给用工带来不利影响,新包養網车能不能如期上市,全都是未知数。”领克制造人力资源总监刘瑜说。

    汽车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但也离不开熟练工人。招聘新人,必须开展岗前培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对生产节奏影响很大。

    “这时成都市包養網人社部门派来了服务专员,‘一对一’帮我们制定以工代训项目。”刘瑜告诉记者,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帮助他们顺利招到2000余名工人,还投入上千万元培训补贴资金帮助新职工掌握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技能。“目前我们已建成领克项目包養網制培训示范基地,再也不用为用工问题发愁了。”

    职业技能是就业之本,42岁突然失业的邓晓梅深有体会。由于年龄限制又没有专业才能,邓晓梅只好在家待业。一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打通了武侯区就业局的电话,希望参与职业培训。“半个月后,我参加了心仪的中式烹调包養师专业培训,又花一年时间考完所有证书,顺利包養網成为一名金牌培训老师。”邓晓梅高兴地说。

    为推动职包養包養技能培训覆盖全域、终身免费、全时可用,成都着力打造数字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包養網台——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包養学院。从汽车维修漆工到直播销售员,培训课程全面、实用、精细,目前该学院共开设123个专业,覆盖20余个产业和领域。去年开办在线组班培训1792包養个,累计培训劳动者509万人次。

    “搞好职业培训,有助于搭起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曾东介绍,2021年,成都市就业部门共组织招聘会2264场,服务用人单位4.38万家,提供了72万个就业岗位。“看到求职者找到新工作时露出的笑脸,我也很开心。”

    搭建新平台

    创新有活力

    从一名程序员到一家科技公司创始人,高旻的成长历程,折射出成都这座城市给青年人才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2016年,高旻和朋友们共同创办了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高精度数字孪生城市的平台研发和行业垂直领域应用。公司成立不到3年便实现了盈利,2021年营包養網收总额近亿元。

    公司的快速包養成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以天府新区作试点,我们打造了‘原创技术成都造’的第一代孪生城市底座,才真正有了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落地。”高旻说。

    发展是留人之本,唯有创业前景光明、产业潜力无限,吸纳就业才不是空话。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增强源头创新、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业潜能。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给出的一包養網组数字直观且有说服力:目前该院在蓉共有全职员工约300人,其中80%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过去几年,该院共承接科技研发和包養網成果转化项目600多项,总金额近6亿元;孵化科技公司13家,其中1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估值超过30亿元。

    筑创新场景,以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成都市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包養优势,超889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全面铺开、310家创新创业平台多点开花,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7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培育7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服务更精细

    创业有动力

    1月14日,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将首批入选“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的专家代表们作为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城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服务保障。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了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变层层评审为企业自评,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等市场主体。此次共有来自成都市包養網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生态圈的252名领军人才入包養选。

    连续两次参加全国职工职包養业技能大赛的成都砌筑工许陈兵,去年1月被授予“成都工匠”荣誉称号。大赛为许陈兵带来了技能提升,也让他获得了职业尊重。“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认可包養網,干工作更有动力了。”

    除了重视战略人才的发展进阶,成都市也关注新职业从业者的切身需求。“小牛哥·刹一脚”智慧驿站坐落在锦江区牛市口街道,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灵活包養網就业人群提供24小时服务。“累了到这歇歇脚,给手机充充电,幸福感满满。”外卖小哥王柯皓说。据了解,成都新职业人群增量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类职工驿站在成都已建成783个。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截至目前,成都市列入2021年完成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3092个,已完成1422个,完成率46%。“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将继续围绕“建设包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目标,牢固树立就业工作“发展”导向、社会保障“幸福”导向、人才工作“赋能包養”导向、人事工作包養“活力”导向、劳动关系“治理”导向、公共服务“满意”导向,自觉找准经济发展促进者、美好生活奉献者、创新驱动实干者、人事改革推动者、社会和谐维包養網护者、营商环境建设者角色定位,最终实包養網现“要素供给高效、民包養生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发展。

    TC:

  • 民生保障有力 人民群众满意甜心寶貝S包養網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requestId:6868ceef532145.5974165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办好就业的事,老百姓幸福生活就有了基础。2021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包養创业就包養业提升工程,保重点、强体系、优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包養網,提升了群众的幸福包養網感、获得感。

    培训全覆盖

    就业有保障

    2020年初,成都领克汽车工厂06新能源车型正开始量产,本是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喜事,大家却有些担心。“疫情给用工带来不利影响,新包養網车能不能如期上市,全都是未知数。”领克制造人力资源总监刘瑜说。

    汽车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但也离不开熟练工人。招聘新人,必须开展岗前培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对生产节奏影响很大。

    “这时成都市包養網人社部门派来了服务专员,‘一对一’帮我们制定以工代训项目。”刘瑜告诉记者,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帮助他们顺利招到2000余名工人,还投入上千万元培训补贴资金帮助新职工掌握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技能。“目前我们已建成领克项目包養網制培训示范基地,再也不用为用工问题发愁了。”

    职业技能是就业之本,42岁突然失业的邓晓梅深有体会。由于年龄限制又没有专业才能,邓晓梅只好在家待业。一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打通了武侯区就业局的电话,希望参与职业培训。“半个月后,我参加了心仪的中式烹调包養师专业培训,又花一年时间考完所有证书,顺利包養網成为一名金牌培训老师。”邓晓梅高兴地说。

    为推动职包養包養技能培训覆盖全域、终身免费、全时可用,成都着力打造数字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包養網台——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包養学院。从汽车维修漆工到直播销售员,培训课程全面、实用、精细,目前该学院共开设123个专业,覆盖20余个产业和领域。去年开办在线组班培训1792包養个,累计培训劳动者509万人次。

    “搞好职业培训,有助于搭起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曾东介绍,2021年,成都市就业部门共组织招聘会2264场,服务用人单位4.38万家,提供了72万个就业岗位。“看到求职者找到新工作时露出的笑脸,我也很开心。”

    搭建新平台

    创新有活力

    从一名程序员到一家科技公司创始人,高旻的成长历程,折射出成都这座城市给青年人才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2016年,高旻和朋友们共同创办了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高精度数字孪生城市的平台研发和行业垂直领域应用。公司成立不到3年便实现了盈利,2021年营包養網收总额近亿元。

    公司的快速包養成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以天府新区作试点,我们打造了‘原创技术成都造’的第一代孪生城市底座,才真正有了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落地。”高旻说。

    发展是留人之本,唯有创业前景光明、产业潜力无限,吸纳就业才不是空话。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增强源头创新、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业潜能。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给出的一包養網组数字直观且有说服力:目前该院在蓉共有全职员工约300人,其中80%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过去几年,该院共承接科技研发和包養網成果转化项目600多项,总金额近6亿元;孵化科技公司13家,其中1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估值超过30亿元。

    筑创新场景,以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成都市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包養优势,超889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全面铺开、310家创新创业平台多点开花,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7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培育7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服务更精细

    创业有动力

    1月14日,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将首批入选“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的专家代表们作为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城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服务保障。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了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变层层评审为企业自评,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等市场主体。此次共有来自成都市包養網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生态圈的252名领军人才入包養选。

    连续两次参加全国职工职包養业技能大赛的成都砌筑工许陈兵,去年1月被授予“成都工匠”荣誉称号。大赛为许陈兵带来了技能提升,也让他获得了职业尊重。“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认可包養網,干工作更有动力了。”

    除了重视战略人才的发展进阶,成都市也关注新职业从业者的切身需求。“小牛哥·刹一脚”智慧驿站坐落在锦江区牛市口街道,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灵活包養網就业人群提供24小时服务。“累了到这歇歇脚,给手机充充电,幸福感满满。”外卖小哥王柯皓说。据了解,成都新职业人群增量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类职工驿站在成都已建成783个。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截至目前,成都市列入2021年完成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3092个,已完成1422个,完成率46%。“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将继续围绕“建设包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目标,牢固树立就业工作“发展”导向、社会保障“幸福”导向、人才工作“赋能包養”导向、人事工作包養“活力”导向、劳动关系“治理”导向、公共服务“满意”导向,自觉找准经济发展促进者、美好生活奉献者、创新驱动实干者、人事改革推动者、社会和谐维包養網护者、营商环境建设者角色定位,最终实包養網现“要素供给高效、民包養生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发展。

    TC:

  • 民生保障有力 人民群众满意甜心寶貝S包養網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requestId:6868ceef532145.5974165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办好就业的事,老百姓幸福生活就有了基础。2021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包養创业就包養业提升工程,保重点、强体系、优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包養網,提升了群众的幸福包養網感、获得感。

    培训全覆盖

    就业有保障

    2020年初,成都领克汽车工厂06新能源车型正开始量产,本是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喜事,大家却有些担心。“疫情给用工带来不利影响,新包養網车能不能如期上市,全都是未知数。”领克制造人力资源总监刘瑜说。

    汽车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但也离不开熟练工人。招聘新人,必须开展岗前培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对生产节奏影响很大。

    “这时成都市包養網人社部门派来了服务专员,‘一对一’帮我们制定以工代训项目。”刘瑜告诉记者,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帮助他们顺利招到2000余名工人,还投入上千万元培训补贴资金帮助新职工掌握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技能。“目前我们已建成领克项目包養網制培训示范基地,再也不用为用工问题发愁了。”

    职业技能是就业之本,42岁突然失业的邓晓梅深有体会。由于年龄限制又没有专业才能,邓晓梅只好在家待业。一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打通了武侯区就业局的电话,希望参与职业培训。“半个月后,我参加了心仪的中式烹调包養师专业培训,又花一年时间考完所有证书,顺利包養網成为一名金牌培训老师。”邓晓梅高兴地说。

    为推动职包養包養技能培训覆盖全域、终身免费、全时可用,成都着力打造数字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包養網台——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包養学院。从汽车维修漆工到直播销售员,培训课程全面、实用、精细,目前该学院共开设123个专业,覆盖20余个产业和领域。去年开办在线组班培训1792包養个,累计培训劳动者509万人次。

    “搞好职业培训,有助于搭起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曾东介绍,2021年,成都市就业部门共组织招聘会2264场,服务用人单位4.38万家,提供了72万个就业岗位。“看到求职者找到新工作时露出的笑脸,我也很开心。”

    搭建新平台

    创新有活力

    从一名程序员到一家科技公司创始人,高旻的成长历程,折射出成都这座城市给青年人才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2016年,高旻和朋友们共同创办了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高精度数字孪生城市的平台研发和行业垂直领域应用。公司成立不到3年便实现了盈利,2021年营包養網收总额近亿元。

    公司的快速包養成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以天府新区作试点,我们打造了‘原创技术成都造’的第一代孪生城市底座,才真正有了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落地。”高旻说。

    发展是留人之本,唯有创业前景光明、产业潜力无限,吸纳就业才不是空话。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增强源头创新、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业潜能。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给出的一包養網组数字直观且有说服力:目前该院在蓉共有全职员工约300人,其中80%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过去几年,该院共承接科技研发和包養網成果转化项目600多项,总金额近6亿元;孵化科技公司13家,其中1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估值超过30亿元。

    筑创新场景,以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成都市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包養优势,超889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全面铺开、310家创新创业平台多点开花,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7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培育7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服务更精细

    创业有动力

    1月14日,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将首批入选“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的专家代表们作为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城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服务保障。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了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变层层评审为企业自评,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等市场主体。此次共有来自成都市包養網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生态圈的252名领军人才入包養选。

    连续两次参加全国职工职包養业技能大赛的成都砌筑工许陈兵,去年1月被授予“成都工匠”荣誉称号。大赛为许陈兵带来了技能提升,也让他获得了职业尊重。“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认可包養網,干工作更有动力了。”

    除了重视战略人才的发展进阶,成都市也关注新职业从业者的切身需求。“小牛哥·刹一脚”智慧驿站坐落在锦江区牛市口街道,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灵活包養網就业人群提供24小时服务。“累了到这歇歇脚,给手机充充电,幸福感满满。”外卖小哥王柯皓说。据了解,成都新职业人群增量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类职工驿站在成都已建成783个。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截至目前,成都市列入2021年完成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3092个,已完成1422个,完成率46%。“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将继续围绕“建设包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目标,牢固树立就业工作“发展”导向、社会保障“幸福”导向、人才工作“赋能包養”导向、人事工作包養“活力”导向、劳动关系“治理”导向、公共服务“满意”导向,自觉找准经济发展促进者、美好生活奉献者、创新驱动实干者、人事改革推动者、社会和谐维包養網护者、营商环境建设者角色定位,最终实包養網现“要素供给高效、民包養生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发展。

    TC:

  • 民生保障有力 人民群众满意甜心寶貝S包養網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requestId:6868ceef532145.5974165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办好就业的事,老百姓幸福生活就有了基础。2021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包養创业就包養业提升工程,保重点、强体系、优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包養網,提升了群众的幸福包養網感、获得感。

    培训全覆盖

    就业有保障

    2020年初,成都领克汽车工厂06新能源车型正开始量产,本是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喜事,大家却有些担心。“疫情给用工带来不利影响,新包養網车能不能如期上市,全都是未知数。”领克制造人力资源总监刘瑜说。

    汽车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但也离不开熟练工人。招聘新人,必须开展岗前培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对生产节奏影响很大。

    “这时成都市包養網人社部门派来了服务专员,‘一对一’帮我们制定以工代训项目。”刘瑜告诉记者,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帮助他们顺利招到2000余名工人,还投入上千万元培训补贴资金帮助新职工掌握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技能。“目前我们已建成领克项目包養網制培训示范基地,再也不用为用工问题发愁了。”

    职业技能是就业之本,42岁突然失业的邓晓梅深有体会。由于年龄限制又没有专业才能,邓晓梅只好在家待业。一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打通了武侯区就业局的电话,希望参与职业培训。“半个月后,我参加了心仪的中式烹调包養师专业培训,又花一年时间考完所有证书,顺利包養網成为一名金牌培训老师。”邓晓梅高兴地说。

    为推动职包養包養技能培训覆盖全域、终身免费、全时可用,成都着力打造数字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包養網台——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包養学院。从汽车维修漆工到直播销售员,培训课程全面、实用、精细,目前该学院共开设123个专业,覆盖20余个产业和领域。去年开办在线组班培训1792包養个,累计培训劳动者509万人次。

    “搞好职业培训,有助于搭起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曾东介绍,2021年,成都市就业部门共组织招聘会2264场,服务用人单位4.38万家,提供了72万个就业岗位。“看到求职者找到新工作时露出的笑脸,我也很开心。”

    搭建新平台

    创新有活力

    从一名程序员到一家科技公司创始人,高旻的成长历程,折射出成都这座城市给青年人才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2016年,高旻和朋友们共同创办了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高精度数字孪生城市的平台研发和行业垂直领域应用。公司成立不到3年便实现了盈利,2021年营包養網收总额近亿元。

    公司的快速包養成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以天府新区作试点,我们打造了‘原创技术成都造’的第一代孪生城市底座,才真正有了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落地。”高旻说。

    发展是留人之本,唯有创业前景光明、产业潜力无限,吸纳就业才不是空话。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增强源头创新、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业潜能。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给出的一包養網组数字直观且有说服力:目前该院在蓉共有全职员工约300人,其中80%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过去几年,该院共承接科技研发和包養網成果转化项目600多项,总金额近6亿元;孵化科技公司13家,其中1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估值超过30亿元。

    筑创新场景,以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成都市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包養优势,超889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全面铺开、310家创新创业平台多点开花,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7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培育7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服务更精细

    创业有动力

    1月14日,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将首批入选“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的专家代表们作为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城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服务保障。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了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变层层评审为企业自评,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等市场主体。此次共有来自成都市包養網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生态圈的252名领军人才入包養选。

    连续两次参加全国职工职包養业技能大赛的成都砌筑工许陈兵,去年1月被授予“成都工匠”荣誉称号。大赛为许陈兵带来了技能提升,也让他获得了职业尊重。“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认可包養網,干工作更有动力了。”

    除了重视战略人才的发展进阶,成都市也关注新职业从业者的切身需求。“小牛哥·刹一脚”智慧驿站坐落在锦江区牛市口街道,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灵活包養網就业人群提供24小时服务。“累了到这歇歇脚,给手机充充电,幸福感满满。”外卖小哥王柯皓说。据了解,成都新职业人群增量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类职工驿站在成都已建成783个。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截至目前,成都市列入2021年完成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3092个,已完成1422个,完成率46%。“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将继续围绕“建设包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目标,牢固树立就业工作“发展”导向、社会保障“幸福”导向、人才工作“赋能包養”导向、人事工作包養“活力”导向、劳动关系“治理”导向、公共服务“满意”导向,自觉找准经济发展促进者、美好生活奉献者、创新驱动实干者、人事改革推动者、社会和谐维包養網护者、营商环境建设者角色定位,最终实包養網现“要素供给高效、民包養生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发展。

    TC:

  • 民生保障有力 人民群众满意甜心寶貝S包養網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requestId:6868ceef532145.5974165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办好就业的事,老百姓幸福生活就有了基础。2021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包養创业就包養业提升工程,保重点、强体系、优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包養網,提升了群众的幸福包養網感、获得感。

    培训全覆盖

    就业有保障

    2020年初,成都领克汽车工厂06新能源车型正开始量产,本是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喜事,大家却有些担心。“疫情给用工带来不利影响,新包養網车能不能如期上市,全都是未知数。”领克制造人力资源总监刘瑜说。

    汽车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但也离不开熟练工人。招聘新人,必须开展岗前培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对生产节奏影响很大。

    “这时成都市包養網人社部门派来了服务专员,‘一对一’帮我们制定以工代训项目。”刘瑜告诉记者,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帮助他们顺利招到2000余名工人,还投入上千万元培训补贴资金帮助新职工掌握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技能。“目前我们已建成领克项目包養網制培训示范基地,再也不用为用工问题发愁了。”

    职业技能是就业之本,42岁突然失业的邓晓梅深有体会。由于年龄限制又没有专业才能,邓晓梅只好在家待业。一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打通了武侯区就业局的电话,希望参与职业培训。“半个月后,我参加了心仪的中式烹调包養师专业培训,又花一年时间考完所有证书,顺利包養網成为一名金牌培训老师。”邓晓梅高兴地说。

    为推动职包養包養技能培训覆盖全域、终身免费、全时可用,成都着力打造数字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包養網台——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包養学院。从汽车维修漆工到直播销售员,培训课程全面、实用、精细,目前该学院共开设123个专业,覆盖20余个产业和领域。去年开办在线组班培训1792包養个,累计培训劳动者509万人次。

    “搞好职业培训,有助于搭起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曾东介绍,2021年,成都市就业部门共组织招聘会2264场,服务用人单位4.38万家,提供了72万个就业岗位。“看到求职者找到新工作时露出的笑脸,我也很开心。”

    搭建新平台

    创新有活力

    从一名程序员到一家科技公司创始人,高旻的成长历程,折射出成都这座城市给青年人才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2016年,高旻和朋友们共同创办了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高精度数字孪生城市的平台研发和行业垂直领域应用。公司成立不到3年便实现了盈利,2021年营包養網收总额近亿元。

    公司的快速包養成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以天府新区作试点,我们打造了‘原创技术成都造’的第一代孪生城市底座,才真正有了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落地。”高旻说。

    发展是留人之本,唯有创业前景光明、产业潜力无限,吸纳就业才不是空话。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增强源头创新、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业潜能。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给出的一包養網组数字直观且有说服力:目前该院在蓉共有全职员工约300人,其中80%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过去几年,该院共承接科技研发和包養網成果转化项目600多项,总金额近6亿元;孵化科技公司13家,其中1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估值超过30亿元。

    筑创新场景,以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成都市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包養优势,超889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全面铺开、310家创新创业平台多点开花,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7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培育7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服务更精细

    创业有动力

    1月14日,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将首批入选“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的专家代表们作为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城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服务保障。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了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变层层评审为企业自评,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等市场主体。此次共有来自成都市包養網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生态圈的252名领军人才入包養选。

    连续两次参加全国职工职包養业技能大赛的成都砌筑工许陈兵,去年1月被授予“成都工匠”荣誉称号。大赛为许陈兵带来了技能提升,也让他获得了职业尊重。“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社会认可包養網,干工作更有动力了。”

    除了重视战略人才的发展进阶,成都市也关注新职业从业者的切身需求。“小牛哥·刹一脚”智慧驿站坐落在锦江区牛市口街道,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灵活包養網就业人群提供24小时服务。“累了到这歇歇脚,给手机充充电,幸福感满满。”外卖小哥王柯皓说。据了解,成都新职业人群增量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类职工驿站在成都已建成783个。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截至目前,成都市列入2021年完成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3092个,已完成1422个,完成率46%。“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将继续围绕“建设包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目标,牢固树立就业工作“发展”导向、社会保障“幸福”导向、人才工作“赋能包養”导向、人事工作包養“活力”导向、劳动关系“治理”导向、公共服务“满意”导向,自觉找准经济发展促进者、美好生活奉献者、创新驱动实干者、人事改革推动者、社会和谐维包養網护者、营商环境建设者角色定位,最终实包養網现“要素供给高效、民包養生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发展。

    TC: